8月23日,四川省乡村旅游工作推进会在成都蒲江召开。会议指出,近几年,四川省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加快发展乡村旅游拼经济促消费稳就业,取得良好工作成效,乡村旅游成为拓宽县域经济发展和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载体,为新时代治蜀兴川作出了重要贡献。 加强政策保障。先后出台《关于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意见》《关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合作社的指导意见》《关于开展“天府旅游名牌”建设的实施意见》《四川省乡村旅游富民实施规划》《四川省乡镇级旅游规划导则(试行)》和《四川省乡村旅游提升行动计划》等6部政策法规,有力有效保障全省乡村旅游加快发展。 丰富产品供给。落实省委“坚持以项目化方式推进文旅大发展”要求,支持一批乡村文旅融合重点项目14个,累计完成投资101.31亿元。坚持品牌提升,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要素,评选命名天府旅游名镇50个、名村30个、名宿8家、名导9名、推选发布天府旅游名品9件,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名录2个、重点村42个。 扩大乡村就业。每年开展乡村旅游带头人培训,建立总量达1100名的乡村文旅能人库,成功推荐20人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1年度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支持项目”;以乡村旅游合作社培育引领,累计成立乡村旅游合作社2632家。凉山州乡村旅游直接带动6.5万农民实现就业,彭州市龙门山镇9257人从事文旅业、占该镇就业人口的78%。 促进业态融合。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开展非遗工坊建设,成功打造了四川省乡村艺术节、少数民族艺术节、群众广场舞集中展演、乡村“村晚”等品牌活动,创建省级及以上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2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59个,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11个。大力发展“旅游+农业”等“乡村旅游+”业态融合,为农民创造更多就业增收机会。 <
8月18至19日,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在宜宾举办四川星级饭店从业人员服务技能大赛,全省76名选手围绕前厅服务、客房服务、中餐服务、西餐服务四个项目展开了激烈角逐。 本次大赛旨在提振行业信心,提高管理水平,提升服务质量,树立四川旅游饭店行业良好形象,通过大赛发现和选拔一批饭店业优秀人才,并对竞赛中的优秀获奖选手,将申报“四川省技术能手”“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四川省青年岗位能手”“四川省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称号。 <
近日,四川、重庆两地省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联合推出审批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确定办理频次较高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审批、依法登记的娱乐场所申请从事娱乐场所经营活动、依法登记的演出经纪机构申请从事营业性演出经营活动审批等相关证明事项,实行告知承诺制度。 申请人在向文化和旅游部门申请办理政务服务事项时,文化和旅游部门以书面形式将证明义务、证明内容以及不实承诺的法律责任一次性告知申请人,申请人书面承诺符合告知的相关要求并愿意承担不实承诺的法律责任,文化和旅游部门不再索要有关证明,并依据书面承诺办理相关政务服务事项,进一步提高了文旅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便利度。 <
8月14日,吸取“8.13”彭州市龙门山镇龙槽沟山洪灾害教训,四川迅速部署全省各地加强值班值守,进一步抓紧抓好暑期、汛期、旅游高峰期“三期叠加”下的极端天气应对工作,保障文化和旅游活动安全。 防范暴雨次生灾害。四川完善避雷防雷、防护隔离等设施,遇有暴雨、大风、雷电、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督促文化和旅游场所提前合理调整开放时间并向社会公告;组织不间断巡查排查,及时消除隐患,严防临山涉水A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旱涝急转发生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关注预报信息,不怕十防九空,一旦获取险情信息立即果断组织游客疏散撤离危险区域,千方百计保障游客生命财产安全。 全面抓实安全工作。四川组织A级旅游景区等各类文化和旅游企业场所排查,排除森林草原防灭火、高频使用电器设施设备、景区内游乐设施和缆车索道等特种设备等安全风险隐患,坚决防范安全事故。减少从业人员高温时段室外作业,加强A级旅游景区等户外场所防暑降温宣传,完善空调、座椅、免费饮水点等设施,配足防暑应急物品,增加流动站点提供便客服务。 加强风险预警提示。四川加强文化和旅游、气象、水利、交通、林草等部门信息共享,通过网络平台、LED屏幕等及时向社会发布气象、火情、汛情、交通等旅游安全警示,持续宣传《旅游安全出行“八注意”》,引导群众强化安全意识、掌握安全常识、服从安全管理,不前往未开放和高风险区域野游。 <
8月11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四川等沿黄九省区文化和旅游部门承办的“长河大道——黄河文化主题美术作品展巡展(四川站)”开幕式在四川美术馆开幕。 本次展览集中展示了黄河文化主题美术创作、特邀当代名家作品以及相关美术机构收藏的经典作品近150件,通过“岁岁安澜”“文脉千秋”“家园欢歌”三个篇章,生动展现融生命之河、人文之河、发展之河、自然之河于一体的中华民族母亲河的万千气象,展现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壮阔道路。 据了解,本次展览采用“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展出,将持续展出至8月14日。 <
自四川启动2022年四川省文化和旅游消费季后,全省各地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旅游提振,全力以赴拼经济。在疫情防控影响之下,四川本季文旅消费成绩依然亮眼。截至8月6日,四川全省21个市(州)累计开展各类文旅消费促进活动210余场,参与市民及游客约1.5亿人次,拉动消费560余亿元。 <
近两年,四川加快推进非遗工坊发展,依托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统手工艺,壮大市场主体,推动服务就业,促进文旅经济恢复发展。截至目前,四川已建设146家非遗工坊。 据了解,四川出台《四川省非遗工坊管理办法》,推出12条政策帮扶措施。全省依托非遗工坊开展各类非遗技艺培训1380次、培训人数75000余人,带动2万余名群众在常态化疫情防控条件下实现灵活就业、居家就业。 增加群众收入方面,四川联合多家电商搭建非遗购物平台,加强非遗产品推广。自2021年以来,全省非遗工坊年订单数超396万笔,从业人员人均年收入超2.2万元。 此外,四川创新推进非遗与旅游融合,依托非遗工坊开发非遗研学、非遗体验、非遗美食等16类新产品新业态;利用“工坊+”改造升级竹艺村、明月村、年画村、桃坪羌寨等非遗特色村寨,有力地带动了地方旅游恢复发展。 <
7月22日,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和中国电信旅游大数据联合实验室发布《2022年上半年旅游热度报告》,分析了2022年上半年的旅游热度。2022年上半年,外来游客密度较高的城市主要分布在流入游客量大的城市及联系摩臣周边区域,成都及周边德阳、眉山、广元等地位列联系摩臣中;与2019年同期相比,四川、云南、内蒙古、新疆等省的部分城市恢复率超过50%,远超全国恢复率的24.8%。上半年流入游客量和流出游客量均较大的成都、广州等地,机场和高铁站的防疫压力更大,既要预防外来疫情,又要预防本地疫情向外扩散,成都作为排名第一的客源地,影响的目的地数量最多、范围最广。但随着各地进一步推进科学防疫和精准防控,疫情对旅游热度的影响有减弱迹象。 <
近日发布的《2021年四川省乡村旅游年度报告》显示,2021年,四川省乡村旅游总收入3637.43亿元,同比增长15%;乡村旅游接待总人次4.66亿人次,同比增长17%,全省乡村旅游经济整体呈现出恢复性增长的态势。呈现以下特点: 一、地区发展不平衡。市州间乡村旅游收入差距大,2021年成都市乡村旅游收入1459.47亿元、全省最高,是全省排位第二、乡村旅游收入313.61亿元的南充市的4.76倍,是全省排名最低、乡村旅游收入6.69亿元的攀枝花市的223倍。 二、过夜游客占比低。2021年四川乡村旅游过夜游客1.06亿人次,占全省乡村旅游接待总人次的22.38%。受阳光康养度假产业、民族文化等因素吸引,攀枝花、甘孜、凉山过夜游客人次相对较高,占比分别为51.6%、41.36%、46.64%。 三、消费水平差异大。2021年四川乡村旅游人均综合消费781元。成都、眉山、宜宾、广元4市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联系摩臣他17个市(州)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人均综合消费水平最高的成都市是最低的内江市的近6倍。 <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实践工作的实施意见》,发布《研学旅行基地(营地)设施与服务规范》和《研学旅行实践活动设计规范》,四川省推进构建行业发展体系,创建112个省级红色主题研学旅行基地、45个地学省级研学旅行基地,推出了《可爱的四川》地方教材。乐山、绵阳、宜宾、自贡等地建立了10余个区域研学旅行品牌,创建各类研学旅行基地200余个,开发自然之美、人文之美、红色之美、发展之美等30多部100多门研学旅行课程体系。 推动行业快速发展。2021、2022年四川连续两年举办“全省研学旅行指导师大赛”,储备各类研学旅行指导师行业人才2000余名;注重以研学旅游为主导推动家庭游、亲子游、暑期游、冰雪游等细分旅游市场发展,有力有效促进了农旅融合、工旅融合、体旅融合、医旅融合等旅游业态的发展,带动了研学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2022上半年,已接待研学旅游超过300万人次,综合收入6亿元。 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全省各地在做好“两项改革”的同时,利用腾转的乡镇文化场馆、办公场所、中小幼学校等建设乡村旅游综合体、研学旅游基地或营地200余个,将研学旅行活动与乡村景区景点、文化活动场所等资源开发有机结合,拓展了经济和社会效益。乐山、绵阳、内江、达州等市(州)以研学旅游为抓手促进工业转型、老旧酒店改造升级,建设各类研学旅行基地(营地)50余个。 <